Logo

VOCO Media Inc. 網絡新聞媒體集團

氣候變遷成心病?美國一成民眾陷入焦慮

焦慮、職業倦怠

氣候變遷無疑是全事件最為關注的議題之一,隨民眾對這一議題的關注升高,這應然對部分民眾產生心理問題。光是在美國,每10人當中就有1人出現「氣候焦慮」。


根據耶魯大學公衛學院臨床心理學家洛威(Sarah Lowe)對「氣候焦慮」(climate anxiety)的定義,氣候焦慮是指對於氣候變遷危害自然環境和人類生存感到苦惱的反應,具體會出現的症狀包括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嚴重者甚至影響到日常生活。

耶魯大學環境學院資深研究員萊澤洛維茲(Anthony Leiserowitz)特別指出,「擔憂」和「焦慮」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有64%的美國人都表示「擔憂」氣候變遷,而這能夠成為解決問題的動力、帶來正向影響。然而,「焦慮」會造成精神衰弱、妨礙生活。

根據耶魯大學和喬治梅森大學在今年2月共同發表的報告,每10名美國人當中就有1人有「氣候焦慮」症狀,並且有9%的人無法停止擔憂氣候變遷,有7%甚至嚴重到生活樂趣降低。

年輕人受到的影響有為嚴重。加州藍盾公司和哈瑞斯民調(Blue Shield of California/Harris Poll )在8月初針對1368名Z世代青少年和成年人進行調查發現,Z世代最擔憂的3大問題是槍枝暴力、種族歧視和氣候變遷。

調查中有44%受訪年輕人表示,對氣候變遷感到非常擔憂,且當中有68%的人因經歷或聽聞氣候變遷問題產生負面心理影響。

專家建議,如果察覺到自己出現類似「氣候焦慮」的症狀,可以與具有相同價值觀的人一起從事集體活動,相關活動有助緩解焦慮,因此可以多多與外界交流。

Fit ethnic woman practicing yoga in park

突然胸悶、吸不上氣 過度換氣會死嗎?

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發生過喘不上氣的情況,不過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會發生不管怎麼深呼吸都感覺吸不到氣的情況,並且伴隨快要窒息的恐懼感,甚至頭暈及手腳發麻的症狀,這種情況有可能是「過度換氣」所導致。

什麼是過度換氣?

在正常的情況下,人體呼出及吸入的二氧化碳會達到身體所需的平衡,但若發生「過度換氣」(Hyperventilation),也就是進行頻率又快又深的呼吸時,呼出的二氧化碳量就會大於吸入量,導致體內二氧化碳濃度快速降低。在此情況下,可能產生呼吸性鹼中毒、血管收縮、鈣離子過低,因此出現頭暈及手指發麻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喪失意識。

在某些情況下,過度換氣只是遭遇壓力或恐懼情況的偶發症狀,但對於「過度換氣症候群」(Hyperventilation syndrome)患者來說,過度換氣經常隨情緒狀態而頻繁發作,這種情況下務必與醫師討論。

過度換氣的原因

過度換氣發生的原因大多是心理因素,大約佔7至8成的病例,包括遇到壓力、劇烈情緒、焦慮等。但生理上也有引發過度換氣的可能性,包括藥物、酒精或咖啡因的刺激、甲狀腺亢進、二尖瓣脫垂、鼻中隔彎曲、心律不整等。

因此,為確定是生理疾病或心理因素造成的過度換氣,應該交由專業醫師診斷。

過度換氣該如何處理?會死嗎?

在排除生理疾病影響的情況下,大多數心理因素導致的過度換氣會隨呼吸肌肉疲累,症狀持續緩解,即使沒有任何處置,原則上10分鐘至1小時就會自行改善,沒有立即生命危險。

另一常見的辦法是以紙袋罩住口鼻呼吸,這種作法是為了回吸二氧化碳、打斷過度換氣的循環。使用這種方式時,一定要讓患者自己操作,確保紙袋和臉部間留有空隙,降低造成窒息或低血壓的風險。

不過,罩住口鼻可能會讓部分患者更加緊張、呼吸更加急促,因此也可以改以手掌圈住口鼻呼吸,這種方式也比用紙袋罩住呼吸更安全。重點在於把呼吸放慢、放鬆情緒,可以1分鐘10次緩慢深呼吸的方式來幫助放鬆。若始終無法緩和情緒或減慢呼吸,就必須就醫。

日常就可以預防

由於大多數換氣過度症狀源自心理因素,因此日常保持情緒穩定才是最根本的預防方式,包括尋找自己喜愛的放鬆娛樂活動,也要盡量保持作息正常,必要情況下也應該避免引用過多含有咖啡因或酒精的刺激性飲料。

woman, asleep, girl

年過40歲請睡7hrs 太多或太少恐增失智風險

眾所周知,睡眠品質與大腦健康密切相關。最新研究指出,當人到了40歲,每晚睡滿7小時是最佳的狀態,而太少或太多的睡眠時間都會影響大腦的認知能力與心理健康。

這項研究結果由劍橋大學和中國復旦大學合作得出,該報告成果已刊登於去年的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研究人員分析了英國生物銀行(UK Biobank)年齡幾乎38歲至73歲之間的近50萬名受訪者(幾乎全部是白人),詢問受訪者有關睡眠模式和其心理健康情況等資訊。

除了分析受訪者的回答外,研究人員還收集了約4萬名受訪者的腦部影像和基因數據。研究人員發現,睡太多或是睡太少(不良睡眠),都會改變大腦結構。

研究人員認為,睡眠模式可能在澱粉樣蛋白的積聚中起關鍵作用,而這與老年失智及阿茲海默症有關,研究人員因而推測,不良的睡眠模式可能導致心理障礙。並指稱,只有當人體達到深度睡眠才能清除大腦中的毒素,如果不良睡眠模式減少深度睡眠,就會阻止大腦清除毒素,從而導致失老年失智症的發生。

[adfoxly place='31888']

推薦閱讀

[adfoxly place='40884']
No more posts to show
[adfoxly place='40884']